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时间:2015-02-05 10:43:28 作者:小编 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中秋节,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的八月,所以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析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所以称“团圆节”。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亮”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这一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情感。对现代中国人来说,过中秋节不仅是一种民俗,而且我们可以由此理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情感。
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一说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祭法》中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述,“中秋”一词最单出现在《周礼》。可见在起源上,“收获”与“月亮”便构成了“中秋节”的核心要素。但这一节日最初并不而定,汉代在立秋或中秋之日举行敬老、养老仪式,晋代也有中秋赏月之举,但不太普遍。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曰,《唐书·太宗纪》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竽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中秋赏月之盛况可见一斑。中秋节成为重人节日,与科举考试也有着联系,我国自隋唐设立科举制以来,开科取士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人们便将应试髙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进行隆重的庆贺,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到明清时期,中秋节己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
关于中秋节,有不少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人多是围绕月亮展开的,使中秋节染上了一种神话的浪漫色彩。在人们 的想象中,月宫打巍峨的广寒宫,有美丽的嫦娥,还有可爰
的玉兔和神奇的桂树,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天上“人间”。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最早记载丁战国末期的《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而西汉的《淮南子》则有更为详细的记载,相传远占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无法生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英雄后羿,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遇到西王母,便向她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不料嫦娥却把药偷吃了,飞落到月亮上成了仙。后羿知道后悲痛欲绝,仰望夜空呼唤爱妻,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另一种说法,是嫦娥受到了后羿的弟子逢蒙的威胁,才服药飞升的。东汉张衡的《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但在民间,老百姓似乎更愿意接受“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受到了历代文人的歌咏,唐人李商隐曾有時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鲁迅先生在小说《奔月》中,则重写了这一古代神话,赋予了其现代意义。
吴刚伐桂
“吴刚伐桂”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传 说月中广寒宫前有一株桂树,高达五百丈。汉朝有一位西河人吴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实现,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李白有诗云“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毛《蝶恋花》一词则有“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之句。由于这个神话,月亮又被称为桂月、桂轮,月宫被称为桂窟、桂宫;,并比喻科举考中为“月中折桂”、“蟾宫折桂”,在有桂树的地方,中秋还有赏桂花、饮桂花酒的习俗。
玉兔捣药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其身洁白如玉,所以称做“玉兔”。早在春秋时代便有了关于月中玉兔的传说,屈原的《天问》中有“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之句,其中“菟”就是白兔,晋朝傅玄在《拟天问》中也提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关于玉兔的来历,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什么都没有,后来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进去,神仙们人受感动,于是将兔子送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一说是兔仙不忍嫦娥一个人在广寒宫里寂寞度日,便让自己最小的女儿进了月宫去陪伴嫦娥:另一说认为玉兔就是嫦娥的化身,嫦娥奔月后,触犯了玉帝的旨意,于是他将嫦娥变成白兔,每到月圆时,就要玉兔在月宫为天神捣药以示惩戒。此后,“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人写時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如贾岛《赠智朗禅师》诗:“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辛弃疾《满江红·中秋》一词中也有“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之句。
唐明皇游月宫
《明皇杂录》、《龙城录》等书记载了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故事,相传唐明皇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明皇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唐明皇素来熟通音
律,尸是默记于心中。日后明皇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此后每到八月十五中秋夜,便摆上供品,赏月祭月,同时观赏宫女表演的优美舞蹈。
这些美丽的传说,为中秋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轻盈的月光下,人们遥望夜空,可以看到月宫中的嫦娥、吴刚、玉兔与桂树,在神奇的想象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这些传说仍能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中秋节的习俗
赏月、拜月
中秋节赏月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吃月饼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电信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厦门海沧大桥旅游区(AAAA)建设了厦门博饼民俗园。
赏桂花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短信祝福语
给老人: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家庭情圆,心中事圆,左右逢圆。愿你在每一天中,人缘、情缘、福缘、财缘,缘缘不断,事事如愿!祝你中秋快乐梦想成真万事如意!
给朋友:每逢佳节,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常感相识之缘,常忆朋友之情!真正的情义,贵时不重,贫时不轻;真正的快乐,节日不浓,平日不淡;真正的祝福,情真意切,韵味悠久!
给恋人:明月当空照,挂念心头绕,岁岁明月夜,年年盼团圆;思念传千里,短信送祝愿,天涯情不断,海角血脉连,千里共婵娟!亲爱的,节日快乐!
给小孩:祝××小朋友中秋快乐!月圆人圆事事圆!送你一个圆圆的饼,一颗圆圆的心,一份圆圆的情,一个圆圆的梦。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鉴赏
说起中秋节,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首“中秋词”。这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千古绝唱,写的是中秋之月,由月及人,写出了对月亮的想象、对团圆的渴望,在沧桑中透露出豁达的人生态度,既有对弟弟苏徹(子由)的怀念,也表达了对世间所有人的美好祝愿。这首词可以说凝聚了中国人对“中秋”的深厚情感。
关于中秋节的歌曲
《爷爷为我打月饼》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
爷爷为我打月饼呀
月饼圆圆甜又香啊
一块月饼一片情啊
爷爷是个老红军哪
爷爷待我亲又亲哪
我为爷爷唱歌谣啊
献给爷爷一片心哪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
爷爷为我打月饼呀
月饼圆圆甜又香啊
一块月饼一片情啊
爷爷是个老红军哪
爷爷待我亲又亲哪
我为爷爷唱歌谣啊
献给爷爷一片心哪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
爷爷为我打月饼呀
月饼圆圆甜又香啊
一块月饼一片情啊
爷爷是个老红军哪
爷爷待我亲又亲哪
我为爷爷唱歌谣啊
献给爷爷一片心哪
中秋节,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的八月,所以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析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所以称“团圆节”。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亮”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这一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情感。对现代中国人来说,过中秋节不仅是一种民俗,而且我们可以由此理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情感。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一说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祭法》中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述,“中秋”一词最单出现在《周礼》。可见在起源上,“收获”与“月亮”便构成了“中秋节”的核心要素。但这一节日最初并不而定,汉代在立秋或中秋之日举行敬老、养老仪式,晋代也有中秋赏月之举,但不太普遍。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曰,《唐书·太宗纪》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竽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中秋赏月之盛况可见一斑。中秋节成为重人节日,与科举考试也有着联系,我国自隋唐设立科举制以来,开科取士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人们便将应试髙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进行隆重的庆贺,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到明清时期,中秋节己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
关于中秋节,有不少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人多是围绕月亮展开的,使中秋节染上了一种神话的浪漫色彩。在人们 的想象中,月宫打巍峨的广寒宫,有美丽的嫦娥,还有可爰
的玉兔和神奇的桂树,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天上“人间”。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最早记载丁战国末期的《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而西汉的《淮南子》则有更为详细的记载,相传远占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无法生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英雄后羿,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遇到西王母,便向她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不料嫦娥却把药偷吃了,飞落到月亮上成了仙。后羿知道后悲痛欲绝,仰望夜空呼唤爱妻,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另一种说法,是嫦娥受到了后羿的弟子逢蒙的威胁,才服药飞升的。东汉张衡的《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但在民间,老百姓似乎更愿意接受“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受到了历代文人的歌咏,唐人李商隐曾有時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鲁迅先生在小说《奔月》中,则重写了这一古代神话,赋予了其现代意义。
吴刚伐桂
“吴刚伐桂”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传 说月中广寒宫前有一株桂树,高达五百丈。汉朝有一位西河人吴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实现,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李白有诗云“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毛《蝶恋花》一词则有“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之句。由于这个神话,月亮又被称为桂月、桂轮,月宫被称为桂窟、桂宫;,并比喻科举考中为“月中折桂”、“蟾宫折桂”,在有桂树的地方,中秋还有赏桂花、饮桂花酒的习俗。
玉兔捣药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其身洁白如玉,所以称做“玉兔”。早在春秋时代便有了关于月中玉兔的传说,屈原的《天问》中有“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之句,其中“菟”就是白兔,晋朝傅玄在《拟天问》中也提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关于玉兔的来历,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什么都没有,后来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进去,神仙们人受感动,于是将兔子送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一说是兔仙不忍嫦娥一个人在广寒宫里寂寞度日,便让自己最小的女儿进了月宫去陪伴嫦娥:另一说认为玉兔就是嫦娥的化身,嫦娥奔月后,触犯了玉帝的旨意,于是他将嫦娥变成白兔,每到月圆时,就要玉兔在月宫为天神捣药以示惩戒。此后,“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人写時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如贾岛《赠智朗禅师》诗:“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辛弃疾《满江红·中秋》一词中也有“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之句。
唐明皇游月宫
《明皇杂录》、《龙城录》等书记载了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故事,相传唐明皇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明皇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唐明皇素来熟通音
律,尸是默记于心中。日后明皇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此后每到八月十五中秋夜,便摆上供品,赏月祭月,同时观赏宫女表演的优美舞蹈。
这些美丽的传说,为中秋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轻盈的月光下,人们遥望夜空,可以看到月宫中的嫦娥、吴刚、玉兔与桂树,在神奇的想象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这些传说仍能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中秋节的习俗
赏月、拜月
中秋节赏月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吃月饼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电信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厦门海沧大桥旅游区(AAAA)建设了厦门博饼民俗园。
赏桂花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短信祝福语
给老人: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家庭情圆,心中事圆,左右逢圆。愿你在每一天中,人缘、情缘、福缘、财缘,缘缘不断,事事如愿!祝你中秋快乐梦想成真万事如意!
给朋友:每逢佳节,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常感相识之缘,常忆朋友之情!真正的情义,贵时不重,贫时不轻;真正的快乐,节日不浓,平日不淡;真正的祝福,情真意切,韵味悠久!
给恋人:明月当空照,挂念心头绕,岁岁明月夜,年年盼团圆;思念传千里,短信送祝愿,天涯情不断,海角血脉连,千里共婵娟!亲爱的,节日快乐!
给小孩:祝××小朋友中秋快乐!月圆人圆事事圆!送你一个圆圆的饼,一颗圆圆的心,一份圆圆的情,一个圆圆的梦。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鉴赏
说起中秋节,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首“中秋词”。这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千古绝唱,写的是中秋之月,由月及人,写出了对月亮的想象、对团圆的渴望,在沧桑中透露出豁达的人生态度,既有对弟弟苏徹(子由)的怀念,也表达了对世间所有人的美好祝愿。这首词可以说凝聚了中国人对“中秋”的深厚情感。
关于中秋节的歌曲
《爷爷为我打月饼》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
爷爷为我打月饼呀
月饼圆圆甜又香啊
一块月饼一片情啊
爷爷是个老红军哪
爷爷待我亲又亲哪
我为爷爷唱歌谣啊
献给爷爷一片心哪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
爷爷为我打月饼呀
月饼圆圆甜又香啊
一块月饼一片情啊
爷爷是个老红军哪
爷爷待我亲又亲哪
我为爷爷唱歌谣啊
献给爷爷一片心哪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
爷爷为我打月饼呀
月饼圆圆甜又香啊
一块月饼一片情啊
爷爷是个老红军哪
爷爷待我亲又亲哪
我为爷爷唱歌谣啊
献给爷爷一片心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