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节日和风俗习惯
时间:2015-05-26 09:13:52 作者:海菲 达斡尔族是我国的少数名族之一,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达斡尔族,现在就由易安居就带你来了解达斡尔族的节日和风俗习惯,共同走进达斡尔族的民俗文化风情。
达斡尔族简介
达斡(wò)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达斡尔族也有分布于俄罗斯(石勒喀河与伯力一带),俄罗斯称相关地区为达斡里亚,即外贝加尔。
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文字上清代使用满文,称为达呼尔文,现使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达斡尔文。
达斡尔族的节日
阿涅节
阿涅是达斡尔语,意为大年,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举行,节期十五天。初一早晨,人们梳妆打扮,先向天神、娘娘神、灶神及祖神烧香叩拜。祈求庇佑和恩赐丰年,再向长辈行敬酒磕头礼并接受老人们的新年祝福。做第一顿年饭(饺子)时,或包进一根红线,认为吃到者会长命百岁;或包进一枚硬币,认为吃到者不缺钱花。内蒙古等地达斡尔族还俗以包进八个小面团或一摄面粉,分别象征八女满堂和心地善良。早饭毕,青年男女各由同辈兄长带领,逐户拜年。若某家长辈过世未满三年,晚辈拜年者要向设在南炕的灵位磕头敬烟。初二至初五外出拜年。阿涅期间,妇女聚在一起,喜跳民族舞蹈“鲁日给勒”,少女们则摆玩“哈聂卡”(纸人)或“萨克”(踝骨),成年男子举行赛马等活动,少年男子则要分成两队,举行“坡列”(曲棍球)比赛,晚上还要举行火球比赛。
抹黑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全国人民都开心热闹的日子。而对达斡尔族同胞来说,他们还有一个更加欢乐有趣的正月十六“抹黑节”——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据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按照达斡尔族的风俗,这一天族里的长者都要早早起来,给每个族人的额上抹上一个黑点。年轻人手涂抹油的锅底黑灰,争相涂抹在对方脸上,以此互相取笑逗乐。因此,这天早晨,少男少女们的面孔,常被抹得黑油油的。达斡尔人认为,这种抹黑娱乐,象征着吉祥、好事不断。
敖包沃贝
敖包沃贝,达斡尔语即敖包祭。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春秋两季各择吉日举行一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带达斡尔族则选定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节期一天。敖包,即高岗或山上用石块堆积而成的圆锥形祭坛,在达斡尔族心目中,它象征着民族保护神或山神。届时,人们身着礼服,抬着供品,聚集在敖包周围。先在敖包上插立带有青枝绿叶的柳树或桦树枝,象征五谷丰盛、六畜兴旺。祭祀时,以煮熟的牛、羊、猪肉为供品,并向敖包祭酒白酒、奶酪,张挂各色彩旗、布条。尔后,在敖包四面点火焚香,主祭者巴格其(萨满助手)朗读祭文,萨满围绕敖包唱求神歌,跳吉祥舞,参加祭祀者齐向敖包叩拜,祈祷风调雨顺、家畜平安。祭毕,大家共食祭品并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娱乐活动。
端午节
达斡尔族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纷纷早起,前往江河沐浴,或以野外露水擦脸,并采艾蒿插于耳畔和衣冠上,以求一年身无疾病。此日中午,各家要吃馅饼、饺子或荞面饸饸。尔后,妇女们成群结伙,挎框提篮,到江河两岸采集喜食的“坤必乐”(一种美味野菜)。靑少年们则举行“坡列”(曲棍球)比赛。
二月二
达斡尔族二月二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吃猪头肉,有些地方吃馅饼,禁忌做针线活,以为此日碰针线会得骨节病。
腊八节
达斡尔族腊八节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这天,人们停止劳动,以“尼基”(即荞麦米磨成粉,箩后留在箩上的粒状部分)做成酸奶粘粥,再拌奶汁(或奶油)食用。晚上,举行歌舞娱乐活动。
千灯节
千灯节是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一带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届时,人们纷纷制作式样各异的灯盏,尔后上寺庙点燃。当地人认为此日灯点得越多越吉利。
多布抬克
多布抬克是达斡尔语,意为求雨祭,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或八月据旱情择日举行。节期一天。届时,各户妇女带一只鸡并一碗米,聚集在河畔一棵大柳树下,先由主祭的“巴格其”(萨满的助手)诵求雨祷词,然后前来协助的男人宰鸡设祭,将带毛的鸡皮挂在插好的三角木架上,妇女们则在数口吊锅里将鸡肉与米合煮为粥。肉粥熟后,“巴格其”再致祷词,妇女们为河神焚香叩拜。接着,家围树席地而坐,共食鸡肉粥。会毕,妇女们各以桦皮桶和盆瓢等轻便器皿,反复提取河水,互相追逐浇泼,直至彼此遍体淋湿,以为降雨之乐。据《辽史》载:“若旱,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又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既三日雨,则赐敌烈麻都马冈匹、衣四袭,否则以水沃之;”“夏五月庚午,以旱,命左右以水相沃,顷之,果雨。”可见此节历史悠久。
滚冰节
滚冰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带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落日后举行。这天,人们提早吃过晚饭,便纷纷邀约来到千里冰封的江面,一边歌舞娱乐,一边尽情地在冰上翻滚,取祛疾病之意。至晚方归。
祭腾格里巴尔肯
祭腾格里巴尔肯,达干尔浯,意即祭天神。达斡尔族祭祀节日,每年正月初一日举行。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认为天神可以祛灾降福,故每年举行祭天神活动。届时,人们要杀牛宰猪作为祭品。事先,在大门外挂一双靴子,关紧大门,或者在大门上挂上鱼网、网绳等物,意为严禁人们进入。将一木杆,横放在正房的西南角,并用棉被将其盖上。随后念诵祭词:“为了遵守许过的愿,献祭你所需的牲。有象簸箕样的耳朵,有象黑果样的眼睛,有翻地的嘴巴,有绶子般的尾巴,有凳子般的腿子,有叉子般的蹄子,有黑呢绒般的毛,有腻人的肥脂,把可爱肥壮的牲物,供奉在你的面前”。念毕,将所供奉的牛或猪宰杀剥皮,将其内脏在院中设灶煮熟,将其骨肉在室内的灶中煮熟。然后在院中置香案,摆好煮熟的肉,焚香明烛,向天神叩拜,行祭祀之礼。祭毕,全家人共食牲礼之肉。食毕,将一节脊骨及四蹄插在木杆上,挂在门右侧的篱笆上。有一些地区祭祀腾格里巴尔肯时,只是关上大门,不挂靴子,要派一男子,手持弓箭站在屋顶。民间相传,古时初次祭祀天神者,苦于自己没有牲畜,则去偷别人家的小牛作为牲礼。为了不留下蹄印,就把靴子套在牛腿上,返家后才将靴子脱下,挂在大门上。又怕别人发现家中有牛则将大门关上。用棉被盖住横杆,是为了挡住“吉雅其”神的眼睛,不让其看到杀牲祭天,派人持弓箭立于屋顶,是为了防备外人发觉。因此而形成上述节日习俗。
洁身祭
洁身祭是达斡尔族的宗教节日。每年农历正月择日举行,节期一天。届时,主祭萨满通知请他跳过神的人参加,参加者带羊、酒、果食等礼物。仪式前,在大锅内放护心宝镜和各色卵石,倒满干净水烧开,即为祌水,然后宰羊设酒供献。仪式全过程中,主祭萨满不停地跳神,即将结束时,用锅刷点蘸祌水,洒拂本人全身,然后向参加者洒拂,象征洁身去灾。
卡钦
卡钦,达斡尔语意为正月十五。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达斡尔人认为此日是“腾格里”(天神)归界之日,故前一天晚上,要给“腾格里”供陈祭品然后焚香叩拜,送其上程。这一天,人们要着盛装,吃猪尻背肉,有些地方的达斡尔人,还吃肉汤水饺。这天节日气氛很浓。
库木勒玛日拜
库木勒玛日拜,达斡尔语意为采柳蒿芽,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公历五月中旬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届时,达斡尔族男女老少,尤以女性居多,邀约聚集,头裹白毛巾,腰系花围裙,三五成群,在辽阔的草原上,一边放声对歌,一边欢快地采集柳蒿芽。采得的柳蒿芽,除当日食用外,可晒干以备冬季食用,并择其最鲜嫩者精心包裹,寄赠远方同胞。
干米南
干米南,达斡尔语,意为萨满的盛典,达斡尔族宗教节日。每隔三年的农历三、四月间举行,节期三天。“斡米南”的目的是向诸神献礼,并为族人消灾求福。届时,人们各带礼物,聚集到用车轮、车辕临时架支的大棚,达斡尔语谓“谢林格”。先在“谢林格”内竖起两根带有青枝绿叶的桦树,称为“格力托若”(室内神树),再于距“格力托若”六丈远的南方,竖一根同样带有青枝绿叶的桦树,称为“博迪托若”(室外神树),然后在三根“托若”上张挂神灵的铜制假面具。仪式开始,陪祭萨满敲鼓念咒,请诸位神灵降临,之后,引领主祭萨满围绕“托若”跳迎神舞。神灵“附体”后,主祭萨满忽然仰倒,在地打滚,并与神灵“对话”,请求降示。神灵离去,陪祭萨满与主祭萨满跳送神舞。仪式结束后,大家共餐祭食。第二天继续跳神。第三天举行“库热”仪式,即陪祭萨满和主祭萨满用一根皮绳(用整张牛皮割成,中间没有接结)将所有参加仪式的人围住,各执皮绳一端,用力拉一次,以丈量皮绳的长短,如是三次。每次量绳时,如绳长度增加,便象征民族人丁兴旺。当夜,举行吃血仪式。先将白天杀的三、四岁牛的血,掺上牛奶和奶酒,并加九小块香与九小块牛肺、盛于木碗备用。夜间,将所有的灯熄灭。黑暗中,陪祭萨满与主祭萨满跳请神舞,围观者唱曲敲鼓助兴。神灵降临吃血时,主祭萨满仿布谷鸟叫,意为神变作布谷鸟来吃血,并给“托若”上的神像涂抹牛血。到此,“斡米南”最后告终。
武神祭
武神祭又称关帝祭,黑龙江省瑷珲一带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节期一天。过去达斡尔族均有服兵役的义务,认为关羽是武神,可以保佑和帮助他们打胜仗。故要祭祀关帝。庙内正位是关帝画像,两侧系龙王、娘娘神等各种神位。届时,人们聚集关帝庙,杀猪供祭。
药泉会
药泉会是黑龙江省德都县一带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间举行,节期月余。届时,远近牧民备足酒肉,携家带口,赶着大轮车云集药泉山下,搭篷为宿。每日饮泉水以祛病,并歌舞娱乐,通宵达旦。民间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叫嘎拉秦白音的青年牧民,无辜遭牧主毒打。牧主家奴阿美其格趁夜深骑马救出嘎拉桑白音。两人逃离魔掌,阿美其格却被牧主的毒箭射中倒于山脚下。这时,见一负伤小鹿跳入一个水坑清洗,又跑到一口泉中饮水,竟伤愈而去。嘎拉桑白音喜出望外,亦用坑水清洗阿美其格的箭伤和自己的鞭伤,竟也迅速痊愈。两人再到那口泉边喝水,只觉心胸敞亮,浑身有力,那泉水还有股药味。嘎拉桑白音和阿美其格将此事告诉给每一牧场的牧民。从此便传开了。因为阿美其格和嘎拉桑白音得救在五月,后来人们就定五月为药泉会。
依尔登
依尔登,达斡尔语,意为萨满的祭祀,达斡尔族宗教节日。每年或来年的农历三月择日举行,节期一天。届时,人们携带酒,香、哈达和布匹等礼物前往主祭萨满家里,仪式前,在屋内竖立一根带有绿叶的小柳树,称为“托若”(即神树)上挂各位神灵的铜制假面具.仪式开始,由陪祭萨满敲鼓念咒,请神灵降临,然后引导主祭萨满围绕“托若”跳迎神舞。眺神分四段:第一段请主祭萨满的“温果子”(即本神)降临,第二段请萨满的主祭神降临,第三段请所有的神灵降临,第四段送诸神回归,当夜;举行吃血仪式。即杀一只三岁羊,取其血,拌以羊奶和酒,再加九小块香和九小块羊肺,盛于木碗,吃血时,将室内的灯媳灭。陪祭萨满和主祭萨满跳求神舞,其余的人唱曲助兴,一边跳,主祭萨满一边向“托若”上的神像涂抹羊血,象征诸神已经吃到了血。仪式完毕,将“托若”挪出埋葬,大家共餐祭品。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长者
达斡尔族非常注重礼仪,讲究道德,尊重老人和长者,暂别相逢,儿女别父母7日,儿媳别3日、村中年青人别长者15日、晚辈都要向老人、长者行屈膝请安礼(萨因哈索贝,同满族人的请安),前迈左腿、双手掌放膝盖上,曲右腿,目视对方,向前弯腰。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
热情好客
达斡尔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每当宾朋光临,让座西坑、敬烟、献茶,问寒问暖,酒菜款待,逢年过节,杀猪宰牛(羊),竞相邀请亲友村邻,欢聚一番。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婚俗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
过去达斡尔族社会婚姻关系的缔结讲究门当户对,门第、家境、声誉等都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两家原来的友谊也在缔结婚姻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依照达斡尔族过去的风俗习惯,一般不与外族(民族)人通婚,特别是不把姑娘嫁去外民族。
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拉里”和挂面。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在旧社会,达斡尔中封建的婚姻观念较强,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长辈做主包办,送亲乘车、骑马,新娘乘坐蓬车,由她的亲弟弟或近亲弟弟驾车,女婿先驰马回报。时至当代,那些封建道德观念早已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事简办等新风俗所替代。
服饰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戴皮帽。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穿白袜、花鞋。
丧葬传统
人死后行土葬。长者葬礼隆重。
达斡尔族的禁忌
祭龙王时,不准妇女观看;渔场内不准背手走路;鼠日、火日忌开犁播种;忌砍伐祭祀树;忌用白桦、榆木盖房;女子不得在偶数年龄成婚;人临终前家人不得睡觉;双日不得入葬;外姓死者,忌从正门抬出;忌外人携武器人族人住所;女人忌上房顶;女人忌跨男人身体;孕期内不得往灶里看;忌外人横卧炕上;忌用尖状物指人。
达斡(wò)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达斡尔族也有分布于俄罗斯(石勒喀河与伯力一带),俄罗斯称相关地区为达斡里亚,即外贝加尔。
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文字上清代使用满文,称为达呼尔文,现使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达斡尔文。
达斡尔族的节日
阿涅节
阿涅是达斡尔语,意为大年,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举行,节期十五天。初一早晨,人们梳妆打扮,先向天神、娘娘神、灶神及祖神烧香叩拜。祈求庇佑和恩赐丰年,再向长辈行敬酒磕头礼并接受老人们的新年祝福。做第一顿年饭(饺子)时,或包进一根红线,认为吃到者会长命百岁;或包进一枚硬币,认为吃到者不缺钱花。内蒙古等地达斡尔族还俗以包进八个小面团或一摄面粉,分别象征八女满堂和心地善良。早饭毕,青年男女各由同辈兄长带领,逐户拜年。若某家长辈过世未满三年,晚辈拜年者要向设在南炕的灵位磕头敬烟。初二至初五外出拜年。阿涅期间,妇女聚在一起,喜跳民族舞蹈“鲁日给勒”,少女们则摆玩“哈聂卡”(纸人)或“萨克”(踝骨),成年男子举行赛马等活动,少年男子则要分成两队,举行“坡列”(曲棍球)比赛,晚上还要举行火球比赛。
抹黑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全国人民都开心热闹的日子。而对达斡尔族同胞来说,他们还有一个更加欢乐有趣的正月十六“抹黑节”——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据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按照达斡尔族的风俗,这一天族里的长者都要早早起来,给每个族人的额上抹上一个黑点。年轻人手涂抹油的锅底黑灰,争相涂抹在对方脸上,以此互相取笑逗乐。因此,这天早晨,少男少女们的面孔,常被抹得黑油油的。达斡尔人认为,这种抹黑娱乐,象征着吉祥、好事不断。
敖包沃贝
敖包沃贝,达斡尔语即敖包祭。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春秋两季各择吉日举行一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带达斡尔族则选定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节期一天。敖包,即高岗或山上用石块堆积而成的圆锥形祭坛,在达斡尔族心目中,它象征着民族保护神或山神。届时,人们身着礼服,抬着供品,聚集在敖包周围。先在敖包上插立带有青枝绿叶的柳树或桦树枝,象征五谷丰盛、六畜兴旺。祭祀时,以煮熟的牛、羊、猪肉为供品,并向敖包祭酒白酒、奶酪,张挂各色彩旗、布条。尔后,在敖包四面点火焚香,主祭者巴格其(萨满助手)朗读祭文,萨满围绕敖包唱求神歌,跳吉祥舞,参加祭祀者齐向敖包叩拜,祈祷风调雨顺、家畜平安。祭毕,大家共食祭品并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娱乐活动。
端午节
达斡尔族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纷纷早起,前往江河沐浴,或以野外露水擦脸,并采艾蒿插于耳畔和衣冠上,以求一年身无疾病。此日中午,各家要吃馅饼、饺子或荞面饸饸。尔后,妇女们成群结伙,挎框提篮,到江河两岸采集喜食的“坤必乐”(一种美味野菜)。靑少年们则举行“坡列”(曲棍球)比赛。
二月二
达斡尔族二月二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吃猪头肉,有些地方吃馅饼,禁忌做针线活,以为此日碰针线会得骨节病。
腊八节
达斡尔族腊八节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这天,人们停止劳动,以“尼基”(即荞麦米磨成粉,箩后留在箩上的粒状部分)做成酸奶粘粥,再拌奶汁(或奶油)食用。晚上,举行歌舞娱乐活动。
千灯节
千灯节是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一带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届时,人们纷纷制作式样各异的灯盏,尔后上寺庙点燃。当地人认为此日灯点得越多越吉利。
多布抬克
多布抬克是达斡尔语,意为求雨祭,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或八月据旱情择日举行。节期一天。届时,各户妇女带一只鸡并一碗米,聚集在河畔一棵大柳树下,先由主祭的“巴格其”(萨满的助手)诵求雨祷词,然后前来协助的男人宰鸡设祭,将带毛的鸡皮挂在插好的三角木架上,妇女们则在数口吊锅里将鸡肉与米合煮为粥。肉粥熟后,“巴格其”再致祷词,妇女们为河神焚香叩拜。接着,家围树席地而坐,共食鸡肉粥。会毕,妇女们各以桦皮桶和盆瓢等轻便器皿,反复提取河水,互相追逐浇泼,直至彼此遍体淋湿,以为降雨之乐。据《辽史》载:“若旱,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又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既三日雨,则赐敌烈麻都马冈匹、衣四袭,否则以水沃之;”“夏五月庚午,以旱,命左右以水相沃,顷之,果雨。”可见此节历史悠久。
滚冰节
滚冰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带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落日后举行。这天,人们提早吃过晚饭,便纷纷邀约来到千里冰封的江面,一边歌舞娱乐,一边尽情地在冰上翻滚,取祛疾病之意。至晚方归。
祭腾格里巴尔肯
祭腾格里巴尔肯,达干尔浯,意即祭天神。达斡尔族祭祀节日,每年正月初一日举行。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认为天神可以祛灾降福,故每年举行祭天神活动。届时,人们要杀牛宰猪作为祭品。事先,在大门外挂一双靴子,关紧大门,或者在大门上挂上鱼网、网绳等物,意为严禁人们进入。将一木杆,横放在正房的西南角,并用棉被将其盖上。随后念诵祭词:“为了遵守许过的愿,献祭你所需的牲。有象簸箕样的耳朵,有象黑果样的眼睛,有翻地的嘴巴,有绶子般的尾巴,有凳子般的腿子,有叉子般的蹄子,有黑呢绒般的毛,有腻人的肥脂,把可爱肥壮的牲物,供奉在你的面前”。念毕,将所供奉的牛或猪宰杀剥皮,将其内脏在院中设灶煮熟,将其骨肉在室内的灶中煮熟。然后在院中置香案,摆好煮熟的肉,焚香明烛,向天神叩拜,行祭祀之礼。祭毕,全家人共食牲礼之肉。食毕,将一节脊骨及四蹄插在木杆上,挂在门右侧的篱笆上。有一些地区祭祀腾格里巴尔肯时,只是关上大门,不挂靴子,要派一男子,手持弓箭站在屋顶。民间相传,古时初次祭祀天神者,苦于自己没有牲畜,则去偷别人家的小牛作为牲礼。为了不留下蹄印,就把靴子套在牛腿上,返家后才将靴子脱下,挂在大门上。又怕别人发现家中有牛则将大门关上。用棉被盖住横杆,是为了挡住“吉雅其”神的眼睛,不让其看到杀牲祭天,派人持弓箭立于屋顶,是为了防备外人发觉。因此而形成上述节日习俗。
洁身祭
洁身祭是达斡尔族的宗教节日。每年农历正月择日举行,节期一天。届时,主祭萨满通知请他跳过神的人参加,参加者带羊、酒、果食等礼物。仪式前,在大锅内放护心宝镜和各色卵石,倒满干净水烧开,即为祌水,然后宰羊设酒供献。仪式全过程中,主祭萨满不停地跳神,即将结束时,用锅刷点蘸祌水,洒拂本人全身,然后向参加者洒拂,象征洁身去灾。
卡钦
卡钦,达斡尔语意为正月十五。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达斡尔人认为此日是“腾格里”(天神)归界之日,故前一天晚上,要给“腾格里”供陈祭品然后焚香叩拜,送其上程。这一天,人们要着盛装,吃猪尻背肉,有些地方的达斡尔人,还吃肉汤水饺。这天节日气氛很浓。
库木勒玛日拜
库木勒玛日拜,达斡尔语意为采柳蒿芽,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公历五月中旬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届时,达斡尔族男女老少,尤以女性居多,邀约聚集,头裹白毛巾,腰系花围裙,三五成群,在辽阔的草原上,一边放声对歌,一边欢快地采集柳蒿芽。采得的柳蒿芽,除当日食用外,可晒干以备冬季食用,并择其最鲜嫩者精心包裹,寄赠远方同胞。
干米南
干米南,达斡尔语,意为萨满的盛典,达斡尔族宗教节日。每隔三年的农历三、四月间举行,节期三天。“斡米南”的目的是向诸神献礼,并为族人消灾求福。届时,人们各带礼物,聚集到用车轮、车辕临时架支的大棚,达斡尔语谓“谢林格”。先在“谢林格”内竖起两根带有青枝绿叶的桦树,称为“格力托若”(室内神树),再于距“格力托若”六丈远的南方,竖一根同样带有青枝绿叶的桦树,称为“博迪托若”(室外神树),然后在三根“托若”上张挂神灵的铜制假面具。仪式开始,陪祭萨满敲鼓念咒,请诸位神灵降临,之后,引领主祭萨满围绕“托若”跳迎神舞。神灵“附体”后,主祭萨满忽然仰倒,在地打滚,并与神灵“对话”,请求降示。神灵离去,陪祭萨满与主祭萨满跳送神舞。仪式结束后,大家共餐祭食。第二天继续跳神。第三天举行“库热”仪式,即陪祭萨满和主祭萨满用一根皮绳(用整张牛皮割成,中间没有接结)将所有参加仪式的人围住,各执皮绳一端,用力拉一次,以丈量皮绳的长短,如是三次。每次量绳时,如绳长度增加,便象征民族人丁兴旺。当夜,举行吃血仪式。先将白天杀的三、四岁牛的血,掺上牛奶和奶酒,并加九小块香与九小块牛肺、盛于木碗备用。夜间,将所有的灯熄灭。黑暗中,陪祭萨满与主祭萨满跳请神舞,围观者唱曲敲鼓助兴。神灵降临吃血时,主祭萨满仿布谷鸟叫,意为神变作布谷鸟来吃血,并给“托若”上的神像涂抹牛血。到此,“斡米南”最后告终。
武神祭
武神祭又称关帝祭,黑龙江省瑷珲一带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节期一天。过去达斡尔族均有服兵役的义务,认为关羽是武神,可以保佑和帮助他们打胜仗。故要祭祀关帝。庙内正位是关帝画像,两侧系龙王、娘娘神等各种神位。届时,人们聚集关帝庙,杀猪供祭。
药泉会
药泉会是黑龙江省德都县一带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间举行,节期月余。届时,远近牧民备足酒肉,携家带口,赶着大轮车云集药泉山下,搭篷为宿。每日饮泉水以祛病,并歌舞娱乐,通宵达旦。民间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叫嘎拉秦白音的青年牧民,无辜遭牧主毒打。牧主家奴阿美其格趁夜深骑马救出嘎拉桑白音。两人逃离魔掌,阿美其格却被牧主的毒箭射中倒于山脚下。这时,见一负伤小鹿跳入一个水坑清洗,又跑到一口泉中饮水,竟伤愈而去。嘎拉桑白音喜出望外,亦用坑水清洗阿美其格的箭伤和自己的鞭伤,竟也迅速痊愈。两人再到那口泉边喝水,只觉心胸敞亮,浑身有力,那泉水还有股药味。嘎拉桑白音和阿美其格将此事告诉给每一牧场的牧民。从此便传开了。因为阿美其格和嘎拉桑白音得救在五月,后来人们就定五月为药泉会。
依尔登
依尔登,达斡尔语,意为萨满的祭祀,达斡尔族宗教节日。每年或来年的农历三月择日举行,节期一天。届时,人们携带酒,香、哈达和布匹等礼物前往主祭萨满家里,仪式前,在屋内竖立一根带有绿叶的小柳树,称为“托若”(即神树)上挂各位神灵的铜制假面具.仪式开始,由陪祭萨满敲鼓念咒,请神灵降临,然后引导主祭萨满围绕“托若”跳迎神舞。眺神分四段:第一段请主祭萨满的“温果子”(即本神)降临,第二段请萨满的主祭神降临,第三段请所有的神灵降临,第四段送诸神回归,当夜;举行吃血仪式。即杀一只三岁羊,取其血,拌以羊奶和酒,再加九小块香和九小块羊肺,盛于木碗,吃血时,将室内的灯媳灭。陪祭萨满和主祭萨满跳求神舞,其余的人唱曲助兴,一边跳,主祭萨满一边向“托若”上的神像涂抹羊血,象征诸神已经吃到了血。仪式完毕,将“托若”挪出埋葬,大家共餐祭品。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长者
达斡尔族非常注重礼仪,讲究道德,尊重老人和长者,暂别相逢,儿女别父母7日,儿媳别3日、村中年青人别长者15日、晚辈都要向老人、长者行屈膝请安礼(萨因哈索贝,同满族人的请安),前迈左腿、双手掌放膝盖上,曲右腿,目视对方,向前弯腰。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
热情好客
达斡尔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每当宾朋光临,让座西坑、敬烟、献茶,问寒问暖,酒菜款待,逢年过节,杀猪宰牛(羊),竞相邀请亲友村邻,欢聚一番。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婚俗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
过去达斡尔族社会婚姻关系的缔结讲究门当户对,门第、家境、声誉等都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两家原来的友谊也在缔结婚姻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依照达斡尔族过去的风俗习惯,一般不与外族(民族)人通婚,特别是不把姑娘嫁去外民族。
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拉里”和挂面。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在旧社会,达斡尔中封建的婚姻观念较强,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长辈做主包办,送亲乘车、骑马,新娘乘坐蓬车,由她的亲弟弟或近亲弟弟驾车,女婿先驰马回报。时至当代,那些封建道德观念早已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事简办等新风俗所替代。
服饰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戴皮帽。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穿白袜、花鞋。
丧葬传统
人死后行土葬。长者葬礼隆重。
达斡尔族的禁忌
祭龙王时,不准妇女观看;渔场内不准背手走路;鼠日、火日忌开犁播种;忌砍伐祭祀树;忌用白桦、榆木盖房;女子不得在偶数年龄成婚;人临终前家人不得睡觉;双日不得入葬;外姓死者,忌从正门抬出;忌外人携武器人族人住所;女人忌上房顶;女人忌跨男人身体;孕期内不得往灶里看;忌外人横卧炕上;忌用尖状物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