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时间:2020-01-19 16:07:34   作者:xiaofeng  

  清明节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四举行,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同时这天也是祭祀先祖,缅怀先人的日子。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说法,那么除此之外,清明节还有哪些传统风俗呢,以及关于它的来历和传说,大家都了解多少。下面跟随小编看看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节一直都有祭祀扫墓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后人对祖先的一种缅怀之情。中国最讲究孝道,这也符合我们日常的道德规范。

 

  在参与扫墓的时候,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衣着有一定的要求,以朴素为主,忌穿得大红大紫;关于扫墓的时间,最好是早上去,在下午三点之前回来;在墓地不要进行拍照,以免有不干净的东西入镜等。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也是我国清明节的一项习俗,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勇敢精神,也是利于健康的一项运动。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放在现代就是踢足球的形式。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 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踏青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万物复苏,一切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踏青是很好的时间选择,并且利于自身的身体状况,非常适合老年人。因而我国保留了这一习惯,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项习俗。

 

  放风筝

  人们认为在清明节放风筝可以祛除自身的秽气,将所有的倒霉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去,意味着所有的不顺、灾祸都通通远离自己。因而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相关文章
最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