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和冬至什么区别,都有哪些习俗
时间:2022-01-11 10:55:39 作者:王亚男
如果我们翻看日历,了解节气就会发现,有两个节气听起来意思差不多,但是却出现在不同的时间点。比如立冬和冬至,这两个节气究竟都代表着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区别,立冬和冬至的这一天都有哪些风水习俗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立冬和冬至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的节日,时间点按照公历来计算,大致在每年的11月份上旬。也就是太阳位于黄经225度,这个时候北京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只有33度47,立冬过后意味着日照时间会进一步缩短,正午太阳的高度会继续的降低。在传统的汉文化当中,认为立冬就是冬天的开始,需要开始储备过冬的必需品。
冬至则是中国农历当中的一个节气,也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之一,冬至还有一些别称“冬节”“长至节”等。冬至作为一种节气,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被测定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时间点位于每年公历的12月21号到23号之间。
第二,立冬和冬至的气候表现不同。由于立冬和冬至都是和冬天有关,很多人会对这两个节气理解混淆,但如果我们仔细揣摩就能很好辨别。立冬,“立”的含义就是开始,也即是冬天的开始,预示着从这个节气开始天气就要变得寒冷了,不再只是秋凉;而冬至“至”的含义是到,意思从字面上理解也比较明确了,就是冬天到了,真正的寒冷来了。因此在时间上冬至要在立冬之后,人体感觉也更寒冷。
第三,立冬和冬至的习俗也是不同的。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等统称为“四立”,在古代社会属于非常重要的节日。由于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立冬这一天需要休息调整,因此这一天也是犒赏大家一年辛苦的休息日。在传统的民俗中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对立冬这一天民俗的最形象的解说。同时在古代立冬这一天,皇帝还会外出迎冬,并赏赐大臣们过冬的衣服,慰问民间的孤寡老人。
冬至在古代被称为“贺冬、拜冬”,据史料记载从汉代开始,就有冬至进行“拜冬”的习俗;而宋代则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穿新衣服,邻里亲戚之间相互走动,就像现在的新年一样;清代仍旧延续着冬至这一天拜冬的习俗,男女老幼都会在这一天穿新衣服。直到民国,拜冬、贺冬的习俗开始简化,虽然仍旧会有一些活动,但是却不像古代那样重视了。
不过在现代,我们仍旧还在延续着一些冬至的习俗,比如一些地区冬至这一天,人们会聚在一起吃饺子。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相互送上祝福,期待未来的日子幸福、圆满;也有一些地方,比如山东滕州,在冬至这一天,会喝羊肉汤,驱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