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
时间:2015-03-16 21:33:51 作者:易安居 一、农历是什么
农历,标准名称为夏历,主要历法规则由中国汉族经历多个朝代所制定,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二个普通月另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12个朔望月为一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那么每年的平均日数就接近365.2422日。置闰规则为以不含二十四节气之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0.368=368/1000=46/125,即125个回归年的话正好余出46个朔望月,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产生19年7闰的规律。此外,附加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指导农业等事。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旧历、老历、阴历也是指农历。但旧历、老历只是相对新历(即公历)而言,并非正当称谓。而阴历事实上是按月亮的月相变化来安排的历法,与农历含有阳历性质的事实不符,应该弃用。
在今天看来,当时历法的产生,是中国古人为了掌握农务的时候(简称农时),长期观察天文运行的结果。中国的农历之所以被称为阴阳合历,是因为它不仅有阳历的成份,又有阴历的成份。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作出了两者对农业影响的总结,所以中国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阳历实用方便。
二、公历是阳历吗
现行公历即格里历,又译额我略历、格列高利历、格里高利历,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里利乌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历制定的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行。公历是阳历的一种,于1912年开始在中国正式采用,取代传统使用的中国历法农历,而中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历,因而公历在中文中又称阳历、西历、新历。格里历与儒略历一样,格里历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闰日,但格里历特别规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纪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设闰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历仅有97个闰年,比儒略历减少3个闰年。格里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19日,即约每3300年误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点回归年的365.24237日,即约每8000年误差一日;而儒略历的历年为365.25日,约每128年就误差一日。到1582年时,儒略历的春分日(3月21日)与地球公转到春分点的实际时间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历开始实行时,同时规定,原先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为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删除,但原有星期的周期保持不变。格里历的纪年沿用儒略历,自传统的耶稣诞生年开始,称为“公元”,亦称“西元”。
三、公历和农历的主要区别
农历又叫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也就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它一年十二个月为354天。
阳历也叫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十二个月为一年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一年,我国的阴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它是把阴历和阳历结合在一起的历法,因为阴阳历一年要相差11天左右,为了协调它们就实行了闰月法,也就是十九年闰七闰,使得阴阳历能够协调起来的。
四、什么是老黄历
老黄历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加大量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的历书;可以用来选择出嫁、动土、出行、开张的吉日。
老黄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文字的一种历法。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民间又俗称为“通书”。但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 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
黄历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民间又俗称为「通书」。但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或通顺。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即古人把每一天的喜忌都记在日历上,作行动指南。就某种程度来说,中国老黄历古代的历法就是一种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它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许多重要内容,是古代科学观察和研究的结晶。现代周易之风逐步开始盛行,甚至在欧美一些国家更为风光。人们的工作生活脚步加快,导致人们必须频繁地选择吉日,老黄历的使用量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百度每天的搜索量也达到了数千人。以往人们在出行的时候,通常是打开万年历简单看一看喜忌。
附上:中国历代历法
古六历
颛顼历-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84年)
四分历- 东汉(85年- 220年)、曹魏(220年-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263年)干象历 - 东吴(223年- 280年)
景初历-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58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517年)
玄始历 - 北梁(412年- 439年)、北魏(452年- 522年)
正光历 - 北魏(523年- 534年)、东魏(535年- 539年)、西魏(535年- 556年)、北周(556年- 565年)
兴和历- 东魏(540年- 550年)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577年)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578年)
大象历 - 北周(579年- 581年)、隋朝(581年- 583年)
开皇历- 隋(584年-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年- 618年)
皇极历
戊寅元历- 唐朝(619年- 664年)
麟德历 - 唐(665年- 728年)
大衍历 - 唐(729年- 761年)
五纪历 - 唐(762年- 783年)
正元历 - 唐(784年- 806年)
观象历 - 唐(807年- 821年)
宣明历 - 唐(822年- 892年)
崇玄历 - 唐(893年-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955年)
九执历
符天历
调元历- 后晋(939年-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
大明历 - 辽(994年- 1125年)
钦天历 - 后周(956年- 960年)、北宋(960年- 963年)
应天历- 北宋(963年- 981年)
干元历 - 北宋(981年- 1001年)
仪天历 - 北宋(1001年- 102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1065年;1068年- 1075年)
明天历- 北宋(1065年- 1068年)
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1135年)
统元历 - 南宋(1136年- 1167年)
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1176年)
淳熙历 - 南宋(1177年- 1190年)
会元历 - 南宋(1191年- 1198年)
统天历- 南宋(1199年- 1207年)
开禧历 -南宋(1208年- 1251年)
淳佑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1270年)
成天历 - 南宋(1271年- 1276年)
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1181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1280年)
授时历(大统历)- 元、明朝(1281年- 1644年)
时宪历- 清朝(1645年- 1911年)
现行农历(民国至今)
农历,标准名称为夏历,主要历法规则由中国汉族经历多个朝代所制定,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二个普通月另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12个朔望月为一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那么每年的平均日数就接近365.2422日。置闰规则为以不含二十四节气之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0.368=368/1000=46/125,即125个回归年的话正好余出46个朔望月,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产生19年7闰的规律。此外,附加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指导农业等事。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旧历、老历、阴历也是指农历。但旧历、老历只是相对新历(即公历)而言,并非正当称谓。而阴历事实上是按月亮的月相变化来安排的历法,与农历含有阳历性质的事实不符,应该弃用。
在今天看来,当时历法的产生,是中国古人为了掌握农务的时候(简称农时),长期观察天文运行的结果。中国的农历之所以被称为阴阳合历,是因为它不仅有阳历的成份,又有阴历的成份。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作出了两者对农业影响的总结,所以中国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阳历实用方便。
二、公历是阳历吗
现行公历即格里历,又译额我略历、格列高利历、格里高利历,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里利乌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历制定的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行。公历是阳历的一种,于1912年开始在中国正式采用,取代传统使用的中国历法农历,而中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历,因而公历在中文中又称阳历、西历、新历。格里历与儒略历一样,格里历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闰日,但格里历特别规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纪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设闰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历仅有97个闰年,比儒略历减少3个闰年。格里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19日,即约每3300年误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点回归年的365.24237日,即约每8000年误差一日;而儒略历的历年为365.25日,约每128年就误差一日。到1582年时,儒略历的春分日(3月21日)与地球公转到春分点的实际时间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历开始实行时,同时规定,原先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为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删除,但原有星期的周期保持不变。格里历的纪年沿用儒略历,自传统的耶稣诞生年开始,称为“公元”,亦称“西元”。
三、公历和农历的主要区别
农历又叫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也就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它一年十二个月为354天。
阳历也叫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十二个月为一年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一年,我国的阴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它是把阴历和阳历结合在一起的历法,因为阴阳历一年要相差11天左右,为了协调它们就实行了闰月法,也就是十九年闰七闰,使得阴阳历能够协调起来的。
四、什么是老黄历
老黄历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加大量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的历书;可以用来选择出嫁、动土、出行、开张的吉日。
老黄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文字的一种历法。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民间又俗称为“通书”。但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 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
黄历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民间又俗称为「通书」。但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或通顺。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即古人把每一天的喜忌都记在日历上,作行动指南。就某种程度来说,中国老黄历古代的历法就是一种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它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许多重要内容,是古代科学观察和研究的结晶。现代周易之风逐步开始盛行,甚至在欧美一些国家更为风光。人们的工作生活脚步加快,导致人们必须频繁地选择吉日,老黄历的使用量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百度每天的搜索量也达到了数千人。以往人们在出行的时候,通常是打开万年历简单看一看喜忌。
附上:中国历代历法
古六历
颛顼历-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84年)
四分历- 东汉(85年- 220年)、曹魏(220年-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263年)干象历 - 东吴(223年- 280年)
景初历-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58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517年)
玄始历 - 北梁(412年- 439年)、北魏(452年- 522年)
正光历 - 北魏(523年- 534年)、东魏(535年- 539年)、西魏(535年- 556年)、北周(556年- 565年)
兴和历- 东魏(540年- 550年)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577年)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578年)
大象历 - 北周(579年- 581年)、隋朝(581年- 583年)
开皇历- 隋(584年-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年- 618年)
皇极历
戊寅元历- 唐朝(619年- 664年)
麟德历 - 唐(665年- 728年)
大衍历 - 唐(729年- 761年)
五纪历 - 唐(762年- 783年)
正元历 - 唐(784年- 806年)
观象历 - 唐(807年- 821年)
宣明历 - 唐(822年- 892年)
崇玄历 - 唐(893年-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955年)
九执历
符天历
调元历- 后晋(939年-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
大明历 - 辽(994年- 1125年)
钦天历 - 后周(956年- 960年)、北宋(960年- 963年)
应天历- 北宋(963年- 981年)
干元历 - 北宋(981年- 1001年)
仪天历 - 北宋(1001年- 102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1065年;1068年- 1075年)
明天历- 北宋(1065年- 1068年)
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1135年)
统元历 - 南宋(1136年- 1167年)
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1176年)
淳熙历 - 南宋(1177年- 1190年)
会元历 - 南宋(1191年- 1198年)
统天历- 南宋(1199年- 1207年)
开禧历 -南宋(1208年- 1251年)
淳佑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1270年)
成天历 - 南宋(1271年- 1276年)
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1181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1280年)
授时历(大统历)- 元、明朝(1281年- 1644年)
时宪历- 清朝(1645年- 1911年)
现行农历(民国至今)
上一篇:2019年农历阳历对照表
下一篇:仲夏是农历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