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的节日和风俗习惯

时间:2015-06-05 14:32:46   作者:海菲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云南省,是我国认定的第55个少数民族,具有深远的意义。基诺族汉译为“攸乐”,民俗文化极具特色,你知道基诺族的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吗?

 
基诺族简介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县的动旺、动养、橄榄坝、大渡岗和动腊县的象明、动仑等地。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主要以农为生,旱稻、棉花、玉米是他们的传统农作物。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基诺族人全部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据其生活习惯、节日习俗、服饰装饰、族源和历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况,于1979年经过民族识别,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我国认定的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基诺族人尊奉诸葛亮,传说是诸葛亮南征部队的一部分人,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经过世代的繁衍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尚未形成一个定型的阶级社会,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人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刻竹记事、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后面貌。
 
基诺族的节日
 
好希早
好希早,基诺语为吃新米之意。又称新米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雨季过后,新稻谷成熟的农历九、十月间举行。此节为各家自过。届时一人背着鸡笼,装进自家的几只鸡,到田野里采来各种野花,插在鸡笼上,然后,拿出一只细竹篾编的盒子,把银手镯和银币放进盒子里,一边摇,一边唱,俗称“叫谷魂”。尔后,背着鸡笼回家,并不准回头看,走到岔路口,还要在路上放一捆插满鲜花的稻草。回家后,要杀鸡宰猪,并把鸡头或猪头挂在谷仓的门上,再派两人掐些成熟谷穗舂米,在家长房内蒸饭,并细心观察甑子里的蒸气先从哪个方位出来。从东方出来,预示着子孙兴旺;从西方出来,预示着狩猎满载而归;从南方出来,征兆明年丰收,从北方出来,则后代欠安,人多灾病,日后要采取避灾措施,多加小心。这天,各家都做丰盛的吃食。饭前,由家长领着全家人恭敬地念诵着寨神昨米巴巴,希望保护粮满仓。最后,全家人聚在一起进晚餐。
 
火把节
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火把节在每年农历六月间择日举行。节前,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桕,把砍来的树枝在寨内广场上支起一高大火把。这天全寨人停止生产,男女老幼着节日盛装。家庭主妇忙于准备节日会餐,亲戚朋友互相拜访。晚上,在寨外烧起火把,人们汇集到火把周围,待卓巴向火把祈祷后,人们便纵情歌舞,老人们开怀饮酒。青年男女则合着锣、象脚鼓和三弦,翩翩起舞,尽情欢唱,常常通宵达旦。
 
祭大龙
祭大龙是云南省西双版纳一带基诺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举行。过去,祭祀仪式主要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主持。届时,要举行剽牛仪式,并停耕三天.其目的是为了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有的地方的基诺族这天全寨各户都不外出,只在家里娱乐,而长老则要持一只鸡,一盅酒,一升米去莫羊寨祭刀。传说莫羊寨有一把宝刀,能控制天气的变化,旱时,祭刀以求雨,涝时,祭刀以盼晴。祭时,杀鸡后,在鸡头上插三根草,再将鸡燎烧,然后看鸡腿骨的纹路,预卜来年的气候、雨水和收成。
 
祭小龙
祭小龙是云南省西双版纳一带基诺族节日,在祭大龙之后十三天举行。为期六天,每天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主持祭祀仪式,意在祈求龙王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行祭期间,人们不从事农业劳动,妇女们在家做家务,男人们则要上山打猎,据说这天要下地劳动,会影响庄稼的长势,并易遭雹灾。
 
社祭节
社祭节是云南省基诺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二月择日举行,节期三天。节期,人们先祭村社的社神,基诺语叫“格巴祭”,,在寨父“周巴”家举行,全村要杀一头母猪和七只小猪,向社神祈求丰年。村社平安。然后祭龙,基诺语叫“楼牟祭”这项祭祀在村边举行,临时要搭个祭拥,人们在一棵“神树”下剽牛,在水塘边杀母猪和小猪,取一截牛尾挂在树上,把猪骨头放在水塘边,表示树神和龙神均已享用了肉食。在社祭节期间,禁止村民出村,他村人员也不得入内,村寨间的通道要封锁住,故在村口立两个木桩,作为象征。全村还要停止劳动三天,“周巴”在祭龙时,还要宣布本村的禁忌法规,任何人不得违反。
 
特懋(mào)克
特懋克,基诺语意为过年、打铁,准备生产工具之意,故又称打铁节。云南省西双版纳一带基诺族民间传统节日。基诺族行太阳历,过年没有统一日期,一般在农历一月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过新年,节期三天。州人大常委会于1988年将其正式定为基诺族的新年节,在每年2月6号至8号开展庆祝活动。
节前,家家户户都要酿酒,杀猪宰牛,准备丰盛的食品,并邀请朋友和远方亲戚前来欢度新年。基诺村寨均有寨父、寨母,当寨父寨母家敲起牛皮大鼓时,全寨人便集中到一起,由寨父、寨母分配过年准备工作,然后,每家出一人持弓箭、火枪上山捉黄嘴老鼠两对,献给寨父,寨母作为儿女敬孝的礼物,还要捉竹鼠一对,送给铁匠作为新年备耕打刀的礼物。各家各户节前备好打铁原料,由打铁匠加工一件铁器农具。
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打扮。过节的第一天,全寨人每人带上一斤米到长老家祝贺,长老倾其所有,招待大家。这天,要举行隆重的剽牛仪式,即先砍牛后腿,在牛未死时,割下股肉作祭祀用,其余的牛肉分给大家。第二天,家长们要聚集在打铁房,举行象征性的备耕打农具仪式,第三天,由长老率领大家巡视修理道路和标界,晚上举行备耕仪式。节日中还要举行敲大木鼓活动。大木鼓是基诺族神圣的器物,平时挂在寨父家,严禁动用,过年时才敲击。
相传在远古时,山洪暴发,人类只剩下一对善良的兄妹,经一位仙人指点,他俩钻进大木鼓里,才幸免于难,这兄妹俩便是基诺族的祖先,故基诺族十分崇拜大木鼓。过年时木鼓由男子抬着,让妇女敲击,而全村的男女老幼则围着大木鼓歌舞。晚上,人们则集中在篝火旁,歌舞到深夜。除共同歌舞外,儿童们还要打箭枪和打陀螺,妇女们荡秋千和玩毛毛球,小伙子掷标枪、踢球、踩高跷以及男女青年共同举行翻竿比赛等。
 
基诺族的风俗习惯
 
基诺族的生活习俗
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在民间一直保留以酒代罚之习,凡违反了村规寨法或做错了事的人,一般要罚其10碗酒,重者要罚当事人两头猪、百余斤大米和几十斤酒,请全村老少共餐一顿。
过去基诺族有过成年礼之俗。孩子过成年礼时,要膘牛,牛肉用芭蕉叶包好,分送给寨子里的各家各户,以示庆贺。
 
基诺族的婚俗
基诺族青年男女结婚,由媒人和亲友带着酒、肉,到姑娘家共同商定婚期。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要杀一两头猪,猪肉送给女方家一半。同时还要送些蔬菜、鱼、猎到的野味等给女方家,好让女方家招待亲戚朋友。下午太阳偏西后,新郎的父母陪着新郎来到女方家接亲。到女方家后,接亲者会受到热情的款待,男方要送给女方母亲奶母费,送给舅舅接人费。女方家同时要杀猪祭,祭完后要把三根肋骨给族长,四根肋骨给父亲,猪腿和猪八戒头给寨长,其余剩下的由全寨人一起聚餐。全寨人聚在一起,喝酒吃肉,共同庆祝婚礼。晚上,在寨子里的空地上烧起火堆,人们擂响太阳鼓,唱起了古老的基诺调,跳起了热烈奔放的基诺舞,整个寨子沉浸在一片喜庆气氛中。
新郎就拉着新娘的手走出竹楼,和迎亲者一道把新娘迎回家。到家的时候,新郎的母亲在门外给新娘一个鸡蛋,并在新娘的手上拴一根红线,同时在手腔上绕三圈,这时新郎要给新娘敬一杯酒,同时要唱一首歌,内容是今后新娘要尊敬母亲,虚心向母亲学做家务等。当新娘进了男方家的竹楼后,新郎的父亲要给新娘一只鸡脚,同时给新娘手上拴红线。之后,宾客也纷纷给新娘拴红线,同时送礼物给新娘,在基诺族的观念中,拴红线不仅拴住了人,也拴住了人的魂,今后新娘就永远在男方家了。
新娘到了夫家之后,新郎就开始盛宴款待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们。人们喝酒、唱歌、跳基诺舞、擂太阳鼓、尽情地欢娱,以庆贺这对新人完婚。结婚的当晚,新娘不能走出男方家。第二天天刚亮,新娘要去背水回来烧洗脸水,烧好后抬给公婆洗脸,同时,正式称呼公婆为阿侈阿妈。之后,新娘的父母和媒人也来到男方家,把头天长伴送来的嫁妆清点给新娘。有趣的是,这些新赠的东西中,往往还有一块茶叶地、一蓬竹子、一头牛和几只鸡。
基诺族婚后家庭和睦、融洽,很少有离异现象。
 
基诺族的食俗
基诺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则侧重于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饭用手捏成团吃,午餐多把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到地里随时加盐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饭外,还备有一些菜肴,家庭饲养的畜禽只在婚丧礼祭时才能宰杀。
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每年5--9月是基诺山的雨季,此间的菜蔬几乎全靠上山采集,经常食用的有山药、水芹菜、竹笋、鱼腥草及各种菌类。其中以竹笋最为常见。丰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诺族能在不同的季节里烹制出许多具有热带山野风味的民族菜肴。
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所饮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酿制,在酿制过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锁梅叶等植物,酒呈浅绿色,并带有一种植物的自然香味,据说有健脾强身的功效。
基诺山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普饵茶是当地的特产,民间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方饮。在毛俄、茄玛等寨的部分基诺族妇女中,有食一种当地特有的胶泥的习惯,有的老年妇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适,研究表明:这种胶泥中含有少量人体必需的铜、铁、钙、锌等元素。
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条等。还有竹筒烧麂排,油煎扫把虫。
 
基诺族的服饰
基诺族男女皆喜欢戴大耳环,耳环眼较大。他们认为耳环眼的大小,是一个人勤劳与否的象征,所以从小就穿耳环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扩大。如果一个人的耳环眼小,则会被人认为是胆小、懒惰。基诺族男子穿宽裤,无领对襟白色外衣。女子挽发高髻,头戴三角形尖帽,身背大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色图案,外着无领长袖外衣,下穿黑色红边的合缝裙子。基诺族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纹土布,富有民族特色。
 
基诺族的居住
基诺族民居为干栏式木结构房屋,木构架、木板墙、茅草屋顶,一般为上下两层,楼下一层无墙壁,用于堆放农具和柴火杂物,楼上一层是居住的正房。基诺族还保留着同姓合居的习俗,在一个父系大家庭的“大房子”内,有一个氏族总火塘,每个小家庭又有一个小火塘,有的“大房子”内居住着几十甚至上百个小家庭,反映了父系大家庭的残余,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目。
基诺族的丧葬
基诺人实行独木棺土葬,不留坟冢。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过去,富者还要埋入一铜罗锅银子。
寨子里人一死,乡亲们会帮忙放倒一棵大树,取其中一段,把中间挖空,将尸体殓进,挖地区1米深,把棺木放进墓穴,安埋妥当,在墓表搭盖小草房,或小竹房,内置竹桌,家属一日供奉米饭3次,连续1至3年。还有守墓数月,以示对死者的怀念。
基诺族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公共墓地。这个墓地是固定的,不分等级,坟墓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死者的脚一定要正对着杰卓山那方,意为让死者爬起来就可往祖先住过的地方去。从墓地通往正路上的一段,基诺族从不刈草修路。说路好走死的人就会更多。
在基诺族中,一般死了人,除老人外,均为当天埋葬。基诺山的各村寨办理丧事时也跳丧葬舞。目的均是帮死者与鬼打斗,好让死者顺利地去祖先所在的地方。盖土后在上面搭一草棚,象征死者的居室
数年以后,为了埋葬新的死难者,可把棺木尸骨挖出,抛散野外,再埋入新的尸体。据说,是为了不扩大鬼生活的地方。
 
基诺族的禁忌
结婚的当天,新郎不能外出。煮麂子头时须在妇女睡觉后进行,产妇不能吃用铜、铁锅鱼的饭;祭过寨神的食物,必须在村、社长门前煮食;祭山神的食物一定要在野外煮食,不准拿进寨;在民间有食鸡肉可以治病之说。
基诺族视孩子的诞生是一件大事,有许多忌讳和规矩。孩子出生的时候,不管谁在身边都要给他取名;生孩子的人家要在大门边插两枝带叶子的桐枝尖,以示外寨人不能进来;在孩子满月那天,谢绝外人进屋,其父要闭门烤一只小鸡独食,当天父亲不准讲话,认为这样可为小儿消灾免祸。
 
易安居课外知识延伸:中国55个少数民族有哪些?
 
答:我国56个民族中,除了汉族,其他的55个少数民族有: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傣族、德昂族、侗族、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萨克族、赫哲族、回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僳僳族、珞巴族、满族、毛南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土族、土家族、佤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锡伯族、瑶族、彝族、裕固族、藏族、壮族。
 
相关文章
最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