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冬至是几月几号 冬至节气的习俗
时间:2016-05-12 15:48:54 作者:小倩 冬至当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以北的地区白昼最短,夜最长,并以这一天为分水岭,白天逐渐增长,黑夜逐渐变短,直至第二年的夏至。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以往天子还要在当天举行祭祀活动。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那么2017年的冬至是几月几号?有哪些习俗?易安居算命网带大家了解一下。
2017年冬至节气具体时间
公历(阳历):2017年12月22日0时27分53秒
农历(阴历):2017年十一月初五,星期五
干支:丁酉年壬子月癸未日
节气:冬至 一九第1天
二十八宿:角
甲子纳音:杨柳木
每日胎神占方:房床厕外西北
五行:杨柳木、危执位
冲:冲牛(丁丑)煞西
彭祖百忌:癸不词讼理弱敌强 未不服药毒气入肠
吉神宜趋:天恩、要安
宜:冠笄、纳财、掘井、开池、出火、安床、交易、立券、畋猎、结网、理发、放水
凶神宜忌:月煞、月虚、月害、四击、复日、勾陈、触水龙
忌:安门、动土、破土、行丧、安葬、成服
冬至介绍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节气的习俗
冬至国人历来很重视。冬至日也称“冬节”,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明清两代皇帝会例行在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即“冬至郊天”,仪式非常隆重。是日,百官纷纷向皇帝进贺表,互相投送名刺祝贺。民间,大多要在这一天改善伙食,北京地区流行一句俗语:“冬至饺子腊八粥。”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意思。也有说“冬至馄饨腊八粥”的,据说吃肉馄饨能保住元气,抵御严寒。而在高寒地区,则流行冬至日吃肉,有道是“冬至不吃肉,冻掉脚指头”,因此,不管穷家富户,这一日都要煮肉吃,并以肉食馈赠亲友,也是为了御寒和养生。所以冬至成为大人孩子们企盼的节日。
满族人则借冬至日消灾祈福,一般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亲戚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磨刀杀猪,开始祭拜“祖宗杆子”,仪式并不繁琐,有原始图腾崇拜的痕迹。通常在大门的东南角矗立一高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放一方形筐,内盛碎猪肠和猪腔骨拌的米饭,用以祭祀乌鸦,据说乌鸦是满族古老氏族的图腾。祭祀完毕,亲朋围坐共吃俗称“神余”的“白肉”以此求得祖宗的保佑和神灵的庇护。
不仅如此,围绕着冬至还衍生出很多有趣的习俗,有的甚至流传至今。
北方习俗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南方习俗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苏州冬至大如年
苏州人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即特别重视此节。节前,亲朋各以食物相馈赠,提筐檐盒,充斥道路,谓之冬至盘。节前一夜,俗呼冬至夜,全家团聚吃冬至夜饭。凡出嫁妇女必须回转夫家,倘留在娘家,不利亲人,会穷得“十只饭箩九只空”。南瓜不可放在家里过夜,必须放在露天屋面上,否则将遭灾殃。夜饭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须回锅烧,否则吃了会记忆力差。
冬至晨起,吃冬至团(圆子或南瓜团子)。这一天开始起九,叫连冬起九,直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尽。另外,俗以冬至前后逢雨雪,主年夜晴。若冬至天晴,则年末多雨雪,道路泥泞。故有“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之说。
而为何苏州“冬至大如年”?在我国传统中,对于一年四季,我们一向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说法。而所谓冬藏,就是秋忙以后的休息日,就是庆祝丰收的节令。苏州山温水软,一向就是国家的粮仓,宋朝以来流行的“苏湖熟,天下足”,应该不仅是因为国家对我们苏州作为粮食大后方的重视,更表现为苏州老百姓对农业、水利的重视。而提起我们苏州的祖先,众所周知,自商末泰伯奔吴以来,其带来的不仅是人口的迁徙,更有因为居民迁徙而带来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吴地的居民,有不少是周朝的一部分后裔。苏州是个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地方,它有着很强的传承文明的能力,而对于民俗,自然也得到了最好的传承:按周历计算,一年的开始是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的,由此看来,我们苏州人沿袭周以来的习俗,特别重视冬至也就不足为怪了。
晒汤圆粉
“冬节”前,不少人家会提前几天将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后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摆在竹笪上晒成汤圆粉。汤圆粉晒干后放入洋油箱,要吃时拿几块出来用水浸开后使用。有的人家也会一下子晒很多,“冬节”前夕分送给邻居亲戚。
卖麻糍
每当“冬节”前后,温州老城的街巷里就会出现一些挑着担卖麻糍的人。这些人一般来自郊区农村,他们事先在家将汤圆粉煮熟捏成团,再带点白糖、豆沙粉,一路叫卖,边卖边做。他们技术高超,一个麻糍经他双手一转动,就变成里面空心、外面光滑、像乒乓球那样的麻糍团,然后馅上白糖和豆沙,味道香甜。
做节
在温州地区的部分农村,“冬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席祭拜祖先。将猪头、鸡、鸭、鹅、鱼等几样东西用和盘盛着,向祖先祭拜,祭拜后一家人坐下吃,这叫作“做节”。
还天愿
有些人家在冬至这一天还举行“还天愿”仪式。在年初所许下的一些心愿如果实现了,都必须在这一天还愿。所以温州人评价一个人懒惰、干事情有精无彩时,会用“还愿”二字来讽刺,如“你这个人怎么干事情还愿恁,一点劲也没有”。
这“还愿”也叫作“百家愿”,意思就是还愿时要端出“百家米”来还。百家米指的是用一百家的米来凑成,这样才证明还了一百个心愿。但这“百家米”从哪凑呢?据说,冬至这一天,讨饭的乞丐最吃开,因为只有他们手中的米可当作“百家米”,所以一些人家都花高价将乞丐的米买来作祭拜还愿之用。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泉州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福州冬至吃米时
在福州传统小吃名店安泰楼,一位做小吃的师傅说,“米时”和糍粑都是福建冬至节的特别食品,做法上有点区别,但是口感差不多。糍粑是米蒸熟了用石舀捣成糊状的,这种做法在闽北一带比较流行,叫糍粑。而福州一般用米浆直接搓,就叫“米时”。福州民俗“米时”与糍粑其实是差别挺大的两种食物。而且在冬至节的民俗内涵上“米时”也要比糍粑更丰富。”
吃馄饨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吃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冬至节,全国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四川地区冬至吃抄手,跟饺子差不多。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南方有些地区冬至吃汤圆,据说是从赤豆糯米饭发展而来的。广西地区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个空心的,把肉放进去,蒸熟。
吃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台湾冬至吃汤圆
台湾冬至通称“冬节”,最主要的民俗是搓汤圆祭拜家中供奉诸神和地基主,同时也举行祭祖。汤圆象征圆满、团圆,普遍用于台湾民间婚礼、入厝、入庙、做三年、安神位等典礼。冬至吃汤圆除有团圆、圆满之意,也具有“取圆以达阳气”之意。因为自古民间即有天地的观念,天代表阳、干,冬至之后阳气开始日渐回升,故言“冬至一阳生”为使阳气回复,于是以圆象征迎接阳气,此外,大团圆、凡事圆满乃民间普遍的期望,吃汤圆祈求圆满更是人民共同的心愿。
台湾民间认为,吃过冬节汤圆就表示增添一岁,因此有冬节不吃汤圆避免年龄老化的笑谈。吃冬至汤圆代表添岁的观念,可能源自周代到汉初以冬至为岁首的历制,南宋陆游(冬至)诗注就有“吃尽冬至饭便添一岁”之说,由此可见,吃冬至汤圆象征添岁的观念形成已久。
潮汕冬至祭拜祖先
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谢神的祭品,除三牲粿品之外,必须还要有冬节丸,人人必须食用以示一家圆圆满满,大小平安。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潮汕冬至吃团圆饭
在潮汕地区,冬至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一家大小在这一天都会尽量赶回家中吃顿暖暖和和的团圆饭。长辈们在冬节晚餐上会说:“食丸阖家团圆,食糯米饯就有钱,食芹菜蒜有钱算也有钱劝(藏)。”虽然都是由食物名称引申而来的谐音,却也体现出潮汕人重视家庭,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
潮汕冬至上坟扫墓
上坟扫墓则是冬至的另一项活动。按潮汕的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潮汕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2017年冬至节气具体时间
公历(阳历):2017年12月22日0时27分53秒
农历(阴历):2017年十一月初五,星期五
干支:丁酉年壬子月癸未日
节气:冬至 一九第1天
二十八宿:角
甲子纳音:杨柳木
每日胎神占方:房床厕外西北
五行:杨柳木、危执位
冲:冲牛(丁丑)煞西
彭祖百忌:癸不词讼理弱敌强 未不服药毒气入肠
吉神宜趋:天恩、要安
宜:冠笄、纳财、掘井、开池、出火、安床、交易、立券、畋猎、结网、理发、放水
凶神宜忌:月煞、月虚、月害、四击、复日、勾陈、触水龙
忌:安门、动土、破土、行丧、安葬、成服
冬至介绍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节气的习俗
冬至国人历来很重视。冬至日也称“冬节”,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明清两代皇帝会例行在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即“冬至郊天”,仪式非常隆重。是日,百官纷纷向皇帝进贺表,互相投送名刺祝贺。民间,大多要在这一天改善伙食,北京地区流行一句俗语:“冬至饺子腊八粥。”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意思。也有说“冬至馄饨腊八粥”的,据说吃肉馄饨能保住元气,抵御严寒。而在高寒地区,则流行冬至日吃肉,有道是“冬至不吃肉,冻掉脚指头”,因此,不管穷家富户,这一日都要煮肉吃,并以肉食馈赠亲友,也是为了御寒和养生。所以冬至成为大人孩子们企盼的节日。
满族人则借冬至日消灾祈福,一般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亲戚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磨刀杀猪,开始祭拜“祖宗杆子”,仪式并不繁琐,有原始图腾崇拜的痕迹。通常在大门的东南角矗立一高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放一方形筐,内盛碎猪肠和猪腔骨拌的米饭,用以祭祀乌鸦,据说乌鸦是满族古老氏族的图腾。祭祀完毕,亲朋围坐共吃俗称“神余”的“白肉”以此求得祖宗的保佑和神灵的庇护。
不仅如此,围绕着冬至还衍生出很多有趣的习俗,有的甚至流传至今。
北方习俗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南方习俗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苏州冬至大如年
苏州人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即特别重视此节。节前,亲朋各以食物相馈赠,提筐檐盒,充斥道路,谓之冬至盘。节前一夜,俗呼冬至夜,全家团聚吃冬至夜饭。凡出嫁妇女必须回转夫家,倘留在娘家,不利亲人,会穷得“十只饭箩九只空”。南瓜不可放在家里过夜,必须放在露天屋面上,否则将遭灾殃。夜饭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须回锅烧,否则吃了会记忆力差。
冬至晨起,吃冬至团(圆子或南瓜团子)。这一天开始起九,叫连冬起九,直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尽。另外,俗以冬至前后逢雨雪,主年夜晴。若冬至天晴,则年末多雨雪,道路泥泞。故有“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之说。
而为何苏州“冬至大如年”?在我国传统中,对于一年四季,我们一向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说法。而所谓冬藏,就是秋忙以后的休息日,就是庆祝丰收的节令。苏州山温水软,一向就是国家的粮仓,宋朝以来流行的“苏湖熟,天下足”,应该不仅是因为国家对我们苏州作为粮食大后方的重视,更表现为苏州老百姓对农业、水利的重视。而提起我们苏州的祖先,众所周知,自商末泰伯奔吴以来,其带来的不仅是人口的迁徙,更有因为居民迁徙而带来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吴地的居民,有不少是周朝的一部分后裔。苏州是个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地方,它有着很强的传承文明的能力,而对于民俗,自然也得到了最好的传承:按周历计算,一年的开始是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的,由此看来,我们苏州人沿袭周以来的习俗,特别重视冬至也就不足为怪了。
晒汤圆粉
“冬节”前,不少人家会提前几天将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后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摆在竹笪上晒成汤圆粉。汤圆粉晒干后放入洋油箱,要吃时拿几块出来用水浸开后使用。有的人家也会一下子晒很多,“冬节”前夕分送给邻居亲戚。
卖麻糍
每当“冬节”前后,温州老城的街巷里就会出现一些挑着担卖麻糍的人。这些人一般来自郊区农村,他们事先在家将汤圆粉煮熟捏成团,再带点白糖、豆沙粉,一路叫卖,边卖边做。他们技术高超,一个麻糍经他双手一转动,就变成里面空心、外面光滑、像乒乓球那样的麻糍团,然后馅上白糖和豆沙,味道香甜。
做节
在温州地区的部分农村,“冬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席祭拜祖先。将猪头、鸡、鸭、鹅、鱼等几样东西用和盘盛着,向祖先祭拜,祭拜后一家人坐下吃,这叫作“做节”。
还天愿
有些人家在冬至这一天还举行“还天愿”仪式。在年初所许下的一些心愿如果实现了,都必须在这一天还愿。所以温州人评价一个人懒惰、干事情有精无彩时,会用“还愿”二字来讽刺,如“你这个人怎么干事情还愿恁,一点劲也没有”。
这“还愿”也叫作“百家愿”,意思就是还愿时要端出“百家米”来还。百家米指的是用一百家的米来凑成,这样才证明还了一百个心愿。但这“百家米”从哪凑呢?据说,冬至这一天,讨饭的乞丐最吃开,因为只有他们手中的米可当作“百家米”,所以一些人家都花高价将乞丐的米买来作祭拜还愿之用。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泉州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福州冬至吃米时
在福州传统小吃名店安泰楼,一位做小吃的师傅说,“米时”和糍粑都是福建冬至节的特别食品,做法上有点区别,但是口感差不多。糍粑是米蒸熟了用石舀捣成糊状的,这种做法在闽北一带比较流行,叫糍粑。而福州一般用米浆直接搓,就叫“米时”。福州民俗“米时”与糍粑其实是差别挺大的两种食物。而且在冬至节的民俗内涵上“米时”也要比糍粑更丰富。”
吃馄饨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吃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冬至节,全国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四川地区冬至吃抄手,跟饺子差不多。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南方有些地区冬至吃汤圆,据说是从赤豆糯米饭发展而来的。广西地区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个空心的,把肉放进去,蒸熟。
吃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台湾冬至吃汤圆
台湾冬至通称“冬节”,最主要的民俗是搓汤圆祭拜家中供奉诸神和地基主,同时也举行祭祖。汤圆象征圆满、团圆,普遍用于台湾民间婚礼、入厝、入庙、做三年、安神位等典礼。冬至吃汤圆除有团圆、圆满之意,也具有“取圆以达阳气”之意。因为自古民间即有天地的观念,天代表阳、干,冬至之后阳气开始日渐回升,故言“冬至一阳生”为使阳气回复,于是以圆象征迎接阳气,此外,大团圆、凡事圆满乃民间普遍的期望,吃汤圆祈求圆满更是人民共同的心愿。
台湾民间认为,吃过冬节汤圆就表示增添一岁,因此有冬节不吃汤圆避免年龄老化的笑谈。吃冬至汤圆代表添岁的观念,可能源自周代到汉初以冬至为岁首的历制,南宋陆游(冬至)诗注就有“吃尽冬至饭便添一岁”之说,由此可见,吃冬至汤圆象征添岁的观念形成已久。
潮汕冬至祭拜祖先
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谢神的祭品,除三牲粿品之外,必须还要有冬节丸,人人必须食用以示一家圆圆满满,大小平安。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潮汕冬至吃团圆饭
在潮汕地区,冬至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一家大小在这一天都会尽量赶回家中吃顿暖暖和和的团圆饭。长辈们在冬节晚餐上会说:“食丸阖家团圆,食糯米饯就有钱,食芹菜蒜有钱算也有钱劝(藏)。”虽然都是由食物名称引申而来的谐音,却也体现出潮汕人重视家庭,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
潮汕冬至上坟扫墓
上坟扫墓则是冬至的另一项活动。按潮汕的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潮汕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